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张乐
摘要: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成都大运会CMG媒体云团队与主转播机构合作,依托CMG媒体云,首次推出了数据包装助力短视频制作。本文介绍了数据包装伴随式短视频制作的工作流程,并深入探讨数据包装伴随式短视频制作的应用对节目制作的改变和提升。
关键词:
成都大运会|CMG媒体云|数据包装|伴随式MCF短视频制作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举办。成都大运会是总台独立承担赛事转播报道和主转播机构服务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展示总台赛事转播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舞台。随着云技术、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报道从内容生产、传播到终端呈现都在加速升级和深度融合。
本次成都大运会,CMG媒体云团队依托CMG媒体云,积极在技术领域探索、发力、创新应用,首次推出数据包装助力伴随式MCF(多角度片段剪辑)短视频制作。
一、伴随式MCF短视频制作
1.MCF的概念
MCF,是Multi Clips Feeds的缩写,直译过来的解释是多边信号片段。其实是指除了PGM制作信号以外电视里未转播的画面集合。MCF短视频的制作充分扩充了赛事转播制作内容。对于成都大运会来说,MCF的定义是将电视上没有展现的“高光亮点时刻”,进行逻辑性、“故事”性的二次创作,最终剪辑成具备直播伴随式感受的短视频,也就是伴随式MCF(多角度片段剪辑)短视频。
2.MCF制作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MCF的制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公共信号的制作有1500小时左右,在主转播机构的媒资库中最终有6000多小时的素材,MCF的内容就占据了很大比例。OBS设置了专门的MCF制作团队,在赛场前方的转播车上有2至3人的导演团队,专门挑选画面,挑选的内容通过传输链路回到IBC,在IBC还有近百人的团队对回传的MCF做挑选剪辑,这样的工作模式耗费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效率比较低。
而在成都大运会,本次MCF参与融媒体内容制作,被定义为伴随式短视频内容生产。本次成都大运会涉及18项赛事的MCF制作,为了满足制作需求,充分利用CMG媒体云的优势,与转播车系统做耦合,搭建了前后场协同的制作模式。
3.MCF制作的工作流程
成都大运会期间,前场转播车MCF制作人员利用EVS+Xfile组合,将所挑选的画面以文件方式进行输出,再通过媒体云的文件交互服务器对挑选文件进行转码处理,将8M的文件素材通过互联网链路回传到主转播机构云服务平台的媒资库中。由于涉及转播车和EFP系统较多,为了方便素材管理,为每个转播系统都做了标记并与项目绑定,回传的素材会自动按标签入库到对应项目的文件夹中。
回传到云端后,IBC的16台云非编工作站就可以在线编辑制作,完成伴随式短视频内容编辑制作。整个转码传输流程非常高效,大运会期间回传了将近7500条素材,编辑制作了1061条精品内容,相比OBS的制作方式,成都大运会的制作模式会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高效快捷。
二、数据包装助力MCF短视频制作出精品
1.数据包装的生产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数据的价值变得十分重要,数据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资产,数据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体育赛事中,数据的运用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看到运动员的赛时数据,更真切地体会到比赛的激烈和精彩。
同样也是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发展,及时性强、时效性高的多角度短视频制作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但以往的多角度短视频制作形式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视频剪辑。而为了让MCF短视频内容更丰富、画面更美观,数据包装应时而生。它的出现,为成都大运会MCF短视频制作增加了更多故事性和逻辑性,还有短视频再创作的可能性。
2.数据包装的设计思路
(1)数据包装的准备工作
本次成都大运会数据包装团队在前期策划设计期间,进行反向思维,对于以前的节目制作是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包装的美化并有提示性的字幕出现在画面上。但这次相反,数据包装团队站在编辑的角度去思考短视频制作的方向,从拿到的数据中分析哪些可以配合包装设计被编辑所用,形成更丰富的创意和想法为短视频所用。数据和包装相结合,不仅是促进节目生产的工具,也是“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产物。本着这样的原则,数据包装团队开始了前期策划设计准备工作。
(2)数据包装策划设计情况
本次大运会官方组委会接入18个比赛项目的实时数据,其中对田径、游泳、跳水、水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这10个项目的数据做了深度挖掘分析,并制作了70多个图形化动态包装模板,组成了丰富的动态模板库。专业的数据团队提供官方组委会接入的数据确保了实时数据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准确度,能够快速精准定位到赛事实时数据;高效的包装团队根据官方设计元素结合数据项再创作出符合本次成都大运会的图形化动态包装模板,与数据结合,为画面增光添色、锦上添花。
本次成都大运会数据包装可以分成六大主题内容。
主题一是全部18项比赛项目的通用数据包装模板,包括金银铜牌、人名字幕条和对阵条;主题二是针对10个重点项目的分屏数据展示的通用包装模板,分屏展示数据是为了能够更多地展示数据项,减少屏占比,将画面的主视觉还是集中在画面上,数据包装只是作为辅助提示工具存在;主题三是双视窗对比,主要针对游泳和跳水这两个比赛项目,双屏展示,更能清晰地将运动员间的对比直观地表现出来;主题四是针对田径、游泳两个项目以及分项接力赛的超越时刻和传接荣耀,通过图形化包装分段呈现比赛进阶数据,进阶数据展示将每个阶段的赛时数据直观、鲜明地分屏分段呈现;主题五是破纪录时刻,可以分成国际大学生纪录和国际大体联纪录;主题六是夺冠之路,展示中国队的运动员在每个比赛阶段的数据,这个主题更具有故事性和逻辑性,数据包装配合视频画面讲述中国队运动员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金牌领奖台,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队的夺冠瞬间娓娓道来。
与此同时,本次成都大运会数据包装也提供了英文版本的金银铜牌和破纪录时刻给国际媒体使用,数据包装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充分体现了数据包装在媒体融合中的“国际范儿”。
70多个图形化包装模板涵盖了六大主题的内容,18个比赛项目的实时数据,10个比赛项目的深度分析挖掘数据,为本次大运会MCF短视频制作提供了更多创意和想法。
3.数据包装系统结构
本次成都大运会,继续沿用CMG媒体云“云边端”的技术架构,依托CMG媒体云,在成都大运会IBC临时型边缘节点,数据包装将官方组委会接入数据和图形化包装模板在主转播机构云服务平台“这朵云”上,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可视化引擎、模板工程转化等一系列操作,将实时数据与主题包装模板实现绑定。系统部署了一键式实时数据拉取、动态模板加载、数据模板云化渲染、模板成品调用一体化便捷流程。
通过边缘节点的数据分析图形化包装制作服务,将绑定好的实时数据和图形化包装进行合成渲染,输出成带通道的数据主题包装模板,推送到主转播机构素材库中,素材库中的内容可供MCF编辑制作工作站使用。调用合成推送的数据包装素材,选择视频素材与数据包装素材进行嵌套,编辑制作人员确认无误后,将带有数据包装的MCF短视频合成送审并发布于新媒体平台。
4.数据包装伴随式短视频制作的工作流程
本次成都大运会,CMG媒体云团队充分挖掘利用赛事数据,将赛事转播视频、实时数据、图形化包装模板三者结合起来,将编辑所需要的赛场实时数据,通过与图形化动态模板即时绑定并合成渲染,将剪辑完成的MCF短视频与渲染推送的数据包装相结合,输出带数据包装的短视频成品,发布于新媒体平台,在移动端被广大观众所观看欣赏,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数据包装伴随式短视频制作极大地提高了短视频制作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数据包装伴随式短视频制作成果展示
数据包装辅助MCF短视频制作生产,丰富了其制作手段,更好地提升了短视频内容的美观度和可视性。本次大运会精品MCF短视频的发稿量是1020条,带有数据包装的精品短视频的发稿量为532条,数据包装的使用率高,辅助视频内容编辑,助力节目内容生产。
数据包装也得到了MCF短视频制作团队的认可和肯定,同时MCF短视频制作团队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数据包装团队在数据包装这条路上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为以后不断服务重大赛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成都大运会是数据包装的首次尝试,当然这次尝试和创新应用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节目制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观感。
这种伴随式数据包装的应用,改变了以往节目制作中需要配合包装模板对字幕进行手动查询、输入、排版的繁琐模式,简化了节目制作步骤,同时实现快速精准定位赛事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使短视频主题内容鲜明直观、画面内容丰富美观,为MCF短视频制作锦上添花。
数据包装绝不仅限于应用在成都大运会,它的方便、简单、可操作性在今后会为重大赛事转播报道提供更多创意和想法。数据包装作为一种新型短视频生产辅助工具,会不断为重大赛事转播报道增添生动的画面表达。
CMG媒体云团队将继续紧紧围绕把握好总台的要求,坚持以创新为总基调总旋律,持续深入推进“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切实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媒体服务能力,以创新形式丰富重大赛事内容的传播途径。在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主转播实践中,确立总台风格、推广总台标准,以“满屏皆精品”的良好态势,展现总台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风范。
来源:选自2023年第8期《现代电视技术》